百年圣约翰与苏州河畔中西建筑群: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关于百年校园这个主题,最早想聊的是交大徐汇校区,毕竟前后陆续在这里进出了近二十年,对于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以及变化、尤其是不同时期、不同时间点上的老建筑,都颇有感情。只可惜,越是感情深刻,越难以下手,主要还是哪儿哪儿都想说,于是总抓不住主线……反倒是一直想去却因之前校园没有开放所以没去成的华政长宁校区,在与苏州河岸贯通并全面开放后得以一饱眼福,趁热打铁,快速成文。

在上海苏州河两岸滨水空间建设中,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是滨河历史风貌中一处独特的存在。它被苏州河一个近180度的弯紧紧围绕的百年校园,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也镌刻着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七十年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历史印记,呈现出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城市文脉。

圣约翰大学之历史

这座百年校园的前身为建于1879年、沪上赫赫有名的圣约翰大学。办学初期,圣约翰大学设立了西学、国学和神学三门专业,曾接地气地使用上海方言进行授课,也是最早使用英语作为教学用语的学校之一。这点对比使用全英文授课且无课件的雷士德工学院一起来看,非常有意思。

这里在1879年创建时叫做圣约翰书院,1896年时改称圣约翰学校,1906年又改称圣约翰大学。1911年,学校买下了梵皇渡路(今万航渡路)以北、原属于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的一块土地,使得如今的华东政法大学(华政是在圣约翰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成了全上海唯一有苏州河流经的学校。

在2021年之前,校园与苏州河岸还未联通,故能有机会进到校园观赏的市民并不多,直至市政府牵头将校园与河岸进行了联通。

校园内整体上保存了圣约翰大学各个历史时期(1879-1952)发展形成的空间格局,并留存了 多达27幢历史建筑。

近年的保护规划基于对校园历史的详细追溯以及校园现状的深入调查,梳理了校园历史空间格局、历史建筑和历史景观资源,本着真实性和整体性的保护原则,确立了校园总体保护规划和分项建设控制指标。同时还提出了对校区功能优化、流线梳理和设计引导的建设性方案。

当然,日常大家不会看上面这些分析图,看卡通版手绘地图才比较有趣。华政校园开放后,校门众多,约人进校游览或者漫步,记得讲好在哪个门见面。最常见的还是从万航渡路大门进去,可按顺序一览校园全貌:

在进入校园进行建筑鉴赏之前,还有两个有关学校的知识点不得不提。

第一,作为名校,大批知名校友是标配,在校史展里,你可以看到这面几乎闪烁着神圣光芒的校友墙:外交家顾维钧、文学家林语堂、医学大牛颜福庆、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以及丁光训、鲁平、周有光,甚至宋子文、张爱玲、贝聿铭等一大批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都从这里启程,走向各自的舞台。

第二,圣约翰大学本身又可以说是上海各大高校的母校: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被撤并:

· 政治系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

· 中文系(部分)、外文系、新国系并入复旦大学;

· 经济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

· 教育系、中文系(部分)及理学院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 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并入同济大学;

· 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圣约翰大学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今华政长宁校区)。

圣约翰大学之建筑

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宁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迈进校园的第一刻起,就能感受到浓重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建筑特色用一个词组概括就是“中西合璧的海派精髓”,校园修建之初就明确提出了中西结合的建筑设计要求,“屋角起翘的歇山顶”样式被运用在了校园内几乎所有的校舍建筑上。在几十年间里陆续建成了这20多座“国保级”建筑。

韬奋楼

这座建于1894年的四合院建筑可能是校园内最知名且显眼的楼宇,原名“怀施堂”,基地面积31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有61个房间。落成之初,楼下设课室、膳堂和图书馆,楼上为学生宿舍,可容学生250人。

1951年,为了纪念1921年毕业的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后在1995年邹韬奋百年诞辰之际,于楼内空地举行了邹韬奋半身铜像揭幕典礼。这里目前不对外开放,所以内部只能用网络图。

1951年,为了纪念1921年毕业的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改名为“韬奋楼”。后在1995年邹韬奋百年诞辰之际,于楼内空地举行了邹韬奋半身铜像揭幕典礼。这里目前不对外开放,所以内部只能用网络图。

这栋楼保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口字形或四合院平面布局,墙身则是连续的西式圆拱外廊,屋顶四角皆为曲线形(1959年大修时改为直线型)。特色是正面有一塔楼,后安置了一口大钟,成为钟楼,大钟在对内和对外均有显示。

格致楼

韬奋楼东侧就是建于1899年的格致楼,三层砖木结构,基地面积93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有60个房间,上面提到的校史展就在这里。

与韬奋楼的“中西合璧”相比,它的外廊以及庭院是西式的,屋檐则是中式的,被称为“中国装”建筑。格致室屋顶外形仿效怀施堂的屋檐,飞扬七巧,但墙面处理则明显增添了西方建筑的色调,以半圆形拱代替了弧形拱,二层楼以上用玻璃窗全封闭。最早一、二两层为物理、化学试验及课室和博物院;三层为学生宿舍,后改为医科课室等。格致室是当时中国所有院校中第一座专门教授自然科学的校舍。

华政于2017年开始对格致楼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修缮工程,这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里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进行修缮复原的工程。

思颜堂-40号楼

好物扎堆。韬奋楼的西侧即思颜堂,它落成于1904年10月,为纪念圣约翰书院创办初期出力甚多的中国牧师颜永京而命名。一共三层,U字形,采用中西结合建筑形式,楼顶四角皆为曲线形,东侧南顶以阳台护栏式装饰,基地面积为2414平方米,建筑面积4052平方米,共114个房间。从怀施堂(韬奋楼)迁移来的图书馆置于一楼西南隅。东侧二楼设大会堂,可容600人。

1913年圣约翰大学的学期结束仪式上,孙中山先生也曾在此发表演讲,提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强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思孟堂

这是一栋走在校园里很容易忽略、但在河边却很显眼的楼,位于格致楼的另一侧,它落成于1909年9月,基地面积819平方米,建筑面积2194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取名“思孟”以纪念圣约翰大学教员孟嘉德牧师,他因营救中国落水朋友而溺亡于瀑布中。这栋楼历来应该都是作为学生宿舍使用(实名羡慕能住河景房的学生们)。

交谊楼

一座学校,哪能没有大礼堂。在华政,这个功能是由1929年建成的交谊楼承担的,第一眼看去,你可能会觉得它有点像杨浦区图书馆,也就是大上海计划时期的旧上海国立图书馆。

交谊楼是圣约翰大学学生会为纪念已去世的卜舫济校长夫人、圣玛丽亚女中首任校长黄素娥女士筹建的建筑。它的设计者就是来自圣约翰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毕业生、著名建筑师范文照。他当时不满于上海都是仿西方古典主义形式的建筑,因此特地追求在西式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局部。交谊楼有着绿色琉璃瓦铺设顶层,四面檐角各立有七只瑞兽,檐下有飞椽,柱顶由额枋与额垫板相连,额枋相连处饰有红绿相间的中国宫殿式建筑彩绘。红色和绿色搭配协调,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蕴。

对了,这里也是1949年5月26日,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进驻的场所,在此,他宿营扎寨,建立起了解放军在沪的第一个指挥中心和宿营地。

体育室

从校园中部往北走的过程中,还可以见到一栋附带水塔的体育室。1918年,圣约翰大学将简易健身房拆除,在此之上建造体育室,1919年正式完工,取名顾斐德纪念体育室,基地面积421平方米,建筑面积881平方米,底层东侧为游泳池,在当时非常罕见,是上海第一个学校游泳池。二楼较高,设两层窗户,内为体育馆,可观看篮球、排球比赛等。

1952-1956年间,华东体育学院(现上海体育学院)曾设在华政校内,利用该体育室及体育设施训练体育人才。2016年10月,为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职能,华政将体育文化博物馆建于体育室内,馆内陈列了130余件珍贵藏品,可惜门口有门禁,无法入内。

东风楼

据记载,1885年创立的圣玛利亚书院,是沪上最早的女校之一,可以算是圣约翰大学的分部。在该女中于1923年9月外迁后,圣约翰大学拆除了该校的校舍思丁堂,并在原址建造了新校舍,根据捐赠者西门遗孀之故,命名为西门堂,作为圣约翰的附中校舍。1967年改名为东风楼,名字出自“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也是校园内立面最长的一栋楼。

如果您还有问题,欢迎咨询专业的老师或者留言。

快速申请